1. 平台本身的隐私机制

  • 电话号码可见性:Telegram默认仅显示已互相保存为联系人或主动共享电话号码的用户信息。用户可通过隐私设置限制电话号码的可见范围,甚至完全隐藏。
  • 匿名性保护:若用户未公开个人信息(如用户名、电话号码),其他用户无法通过平台直接获取其。
  • 2. 通过非法手段的“人肉搜索”风险

  • 社工库与黑产渠道:尽管Telegram本身不提供查询功能,但大量个人信息通过非法渠道(如数据泄露、黑客攻击)流入Telegram群组或机器人,形成“社工库”。用户只需支付费用(如2000元可永久无限查询),即可获取他人身份证号、住址、开房记录等敏感信息。
  • 暗网交易链:部分Telegram群组专门贩卖个人信息,价格低至0.5元/条,涵盖社保、金融、住宿等全维度数据。
  • 3. 实际案例与安全警示

  • 数据泄露事件:2023年曾有机器人泄露45亿条个人信息,用户仅需输入手机号即可查询详细住址;2025年“开盒”事件中,涉事信息也源自Telegram社工库。
  • 警方打击:国内已破获多起通过Telegram交易个人信息的案件,如2022年四川某团伙利用社保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百万条数据并在Telegram群组贩卖。
  • 4. 如何自我保护

  • 隐私设置:关闭电话号码公开权限,避免使用真实信息作为用户名。
  • 警惕数据滥用:减少在互联网暴露敏感信息,定期检查账户安全。
  • 综上,Telegram本身不提供合法查询他人信息的功能,但已成为黑产信息交易的重要平台。用户需警惕隐私泄露风险,同时避免参与非法查询行为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j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